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目前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6个四年制本科专业。设有6个专业教研室,共有22个专业实验室和12个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内外各类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就业培训等实践教学基地30个。
计算机学院是学校信息科学领域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聘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三级教授马保国为学院专职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教育考试与评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新平为学院专职教授;首批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陕西省高教学会理事吕建平为学院学科带头人。
本科在校学生1425人,专职教师及教辅管理人39人,其中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2人, 研究生学历34人, 专职辅导员5人。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教师承担科技厅、教育厅、地方市县及校内课题50项,公开发表论文329篇, 编写出版专业教材13部,建设精品课程7门。获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项,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2项。专职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78项,其中省级奖励50项、国家级奖励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专利9项。
在计算机学院组织、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中,各专业学生共有457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285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已有131名学生毕业当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有80多位同学毕业当年考取各类公务员、村官、社区工作人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计算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结合学院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计算机学院与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和机构探索“校企合作”和“联合培养”办学模式,2019年计算机学院与大连东软集团建立“卓越工程师班”联合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成立了电子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家电维修、数学建模、汽车咨询服务等专业兴趣小组。2016年获得我校“优良学风系”殊荣、2017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获得优秀团总支。我院重视教辅队伍建设,两名辅导员在陕西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上获得三等奖及优秀奖,并荣获陕西省“优秀辅导员”称号;重视学生成长成材,通过举办微电影大赛、学风评比大赛、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评比大赛、视频剪辑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专业与兴趣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在社会的认可度。
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学院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工作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突出办学特色,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把计算机学院建成在全省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有特色的理工结合的教学型二级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专业介绍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在中学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优秀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大数据思维、现代教育观念;掌握计算机、数学软件和数学教育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方法、数学软件、数学建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挖掘、运筹与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等。
就业方向:能在中小学、培训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在政府机构、企业、公司等从事大数据管理、研究、应用开发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
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西北部区域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本领域的新技术,具备较好地信息获取、存储、检索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专业英
语、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路、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教育、企事业、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教学、系统设计与测试维护等相关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现代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使用电子专业仪器工具及计算机软硬件工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性,既能从事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又能快速适应各类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电子产品技术发展需要的服务于西北地区电子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与电路仿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FPGA设计基础、电子系统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等。
就业方向:到电子类企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产品和系统的研究设计、技术服务和应用,也可到通信、邮电、能源、交通、金融、国防、广电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设备及网络通信设备的设计、维护等工作。
物联网工程
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传感和射频识别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能从事物联网的电路结构、通信架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综合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运行维护工作,同时具备物联网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具有安全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原理与计算机仿真、电子技术与EDA、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与布线、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Linux系统、数据仓储与数据挖掘。
就业方向:物联网相关企业从事物联网系统开发、测试、大数据处理等研发岗位或从事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销售岗位;也可在中小学从事计算机与科学教师岗位。
软件工程
培养目标及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国家信息化和西北部区域建设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扎实,职业道德良好、知识结构合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基础及应用的软件人才。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系统构建能力,较强的项目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敏锐的专业探知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C/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JAVA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够在软件领域和信息化产业中从事项目研发、项目管理、系统测试、维护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